表皮囊腫的癥狀是什么?表皮囊腫怎么治療?

表皮囊腫的癥狀是什么?表皮囊腫怎么治療?

表皮囊腫

  表皮囊腫由Critchey于1928年正式命名,它與中耳膽脂瘤不同,不是由于反復炎癥所致上皮脫落形成,而是先天異位發生的。

目錄

1.表皮囊腫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表皮囊腫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表皮囊腫有哪些典型癥狀
4.表皮囊腫應該如何預防
5.表皮囊腫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表皮囊腫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表皮囊腫的常規方法

1.表皮囊腫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發病原因

  表皮囊腫起源于異位胚胎殘余組織的外胚層組織,是胚胎晚期在繼發性腦細胞形成時,將表皮帶入的結果,1954年Choremis等注意到腰穿后產生表皮樣囊腫,從而支持了外傷起因的學說,1961年Blockey和Schorstein復習8例兒童病人資料,大都為治療結核性腦膜炎行鞘內注射后發病,腫瘤可多發,由幾毫米至數厘米大小不等,囊腫缺乏血管,在實驗時直接把皮膚碎片注入小鼠的脊髓和額部可重復產生同樣的囊腫。

  2、發病機制

  囊腫大多單發,亦可多發,偶與皮樣囊腫同時存在并伴有先天性畸形或異常,如耳后藏毛竇,脊柱裂等,顱內表皮樣囊腫可位于硬腦膜外,硬腦膜下,蛛網膜下腔,腦實質及腦室內等處,按起源部位好發于橋小腦角,鞍區,大腦半球,腦室內,四疊體區,小腦等處,約25%的囊腫可發生在顱骨板障或脊柱內,由于此囊腫的生物學特性,它可不局限于一處,常從它所起始的部位呈指狀突出伸入鄰近的腦池,溝裂,甚至可穿入腦實質而沿著神經纖維素生長,因此有時可廣泛地從顱后窩生長到顱前窩等處。

  組織學上,表皮樣囊腫的具體形態是色澤潔白帶有珍珠光澤的圓形,結節狀或橢圓形的腫物,包膜完整,可有鈣化,表面光滑,其囊壁薄而半透明,邊界清楚,血運不豐富,其大小不等,囊內容物為干酪樣物質,略帶油膩,由脫落細胞堆積而成,由于含有大量膽固醇晶體,內容物呈現特殊的光澤,透過薄而透明的囊壁,腫瘤有特殊的外觀,瘤與鄰近腦組織界線清楚,但因其囊壁很薄,且常廣泛伸入各個角落及腦池內,深部囊壁常與一些較大的血管,神經粘連或將其包繞在腫瘤內,給腫瘤全切帶來困難。

  在顯微鏡下,可見瘤壁由兩層組織構成,外層為一薄層的纖維結締組織,內層為復層鱗狀上皮,上皮層面向囊腔,表面有很多角化細胞,不斷脫落形成囊內容物,并使腫瘤不斷增大,與腫瘤相鄰的蛛網膜組織呈纖維增生及玻璃樣變,有時還可見異位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及組織細胞的浸潤,囊的內容物具有組織毒性,溢出到蛛網膜下腔可以引起肉芽樣炎癥反應,與囊緊鄰的腦組織可有膠質增生。

  表皮囊腫偶有惡性變,呈浸潤性生長,可惡變為鱗狀上皮癌,有的可隨腦脊液廣泛播種轉移,顯微鏡下,可見多邊性贅生物,細胞核呈多形性,周邊被成群壞死的細胞和稀疏的基質細胞包繞,并有細胞質原纖維,電鏡下可見贅生物細胞核形狀,大小不同,具有不規則的核膜,細胞質常含有電子密集的絲狀體束,偶爾嵌入橋粒,這些橋粒連接部位是大量的和明顯的漿膜內折處,偶爾呈束狀。

  目前關于表皮樣囊腫的發病機制,有較一致的看法,一般認為在胚胎期3~5周時,即在神經溝形成神經管時,含上皮成分的包涵物,在神經管內發生滯留,這些滯留物成為日后發生表皮樣囊腫的病理根源,隨著不斷有細胞角化脫落形成瘤內容物,使腫瘤逐漸增大,出現臨床癥狀而發病,另外,尚有個別病例是由于頭皮外傷,手術時將上皮植入而發病者。

2.表皮囊腫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表皮囊腫常見的術后并發癥有:

  1、無菌性腦膜炎和腦室炎是表皮樣囊腫的最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主要是由于瘤內容物進入蛛網膜下腔或腦室內刺激腦組織引起,其發生率為10%~40%,多數病人在術后1~2周內發生,早期手術和采取顯微手術行腫瘤全切除術是預防本并發癥的根本措施,一旦發生可采用大劑量激素及抗生素,并及時腰穿放液或腰穿置管行腦脊液持續引流,多數病人經上述治療可在術后1~4周內恢復正常。

  2、腦積水發生率較低,主要因反復腦膜炎或腦室炎所致,可采取對癥治療,炎癥控制后可考慮行分流術。

  3、慢性肉芽腫性蛛網膜炎這是由于囊內容物反復排入蛛網膜下腔,刺激蛛網膜形成慢性肉芽腫,可給予大劑量激素等對癥治療。

  4、繼發性腦神經功能障礙囊內容物反復溢到顱內,引起腦神經周圍纖維化,因此,壓迫神經而導致神經功能障礙。

  5、惡性變表皮樣囊腫囊壁為典型的復層鱗狀上皮,在一定條件下可發生惡性變,成為鱗狀上皮癌,多次手術后反復復發可發生癌變,尤其是腦橋小腦角表皮樣囊腫。

  當手術切除表皮樣囊腫后,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或病情迅速惡化者,應考慮表皮樣囊腫惡性變,術后CT掃描示腫瘤部位出現腫瘤強化,亦應考慮惡性變的可能,應及時手術切除,術后放療,迄今文獻中記載惡性變者已有20余例。

3.表皮囊腫有哪些典型癥狀

  一、病程

  在數年到數十年,本病因其生長緩慢,雖然腫瘤很大,甚至累及一個以上腦葉,其臨床癥狀仍可以很輕微,故過去有人報告自出現癥狀到就診的時間平均達16年之久,近年有人報告平均時間為5年,約70%病人病程在3年以上。

  二、伴發畸形

  本病可伴皮瘺,脊柱裂,脊髓空洞癥,基底凹陷癥等。

  三、癥狀與體征

  不同部位的表皮樣囊腫臨床癥狀及體征亦不相同,國外根據顱內表皮樣囊腫發源部位和它們與顱底血管及脈絡叢的關系,將其分為3組:①鞍后或椎-基底動脈組。②鞍上,鞍旁或頸內動脈組。③腦室內或脈絡叢組。各部位表皮樣囊腫的癥狀與體征分述如下:

  1、腦橋小腦角表皮樣囊腫:約70%病人以三叉神經痛為首發癥狀,少數以面肌痙攣,面部感覺減退,耳鳴,耳聾起病,體征包括面部感覺減退,聽力下降,共濟失調,后組腦神經麻痹,后期可表現為腦橋小腦角綜合征,根據其臨床表現又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

  ①單純三叉神經痛型:約占全部顱內表皮樣囊腫的42。9%,此型腫瘤多發生在腦橋小腦中上部三叉神經根周圍,特點為患側三叉神經分布區出現發作性電擊樣劇痛,常有扳機點,多不伴有神經系統其他異常體征,極易誤診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故對青年或中年人三叉神經痛應警惕表皮樣囊腫的存在。

  ②腦橋小腦角腫瘤型:約占18。1%,腫瘤多位于腦橋小腦角下部,多以耳鳴,頭暈,面肌痙攣及Ⅶ,Ⅷ腦神經受累等腦橋小腦角綜合征為主要表現,個別病例可出現舌咽,迷走和副神經損害,并發小腦體征及腦干受累體征,因此,應與聽神經瘤相鑒別,此型對聽神經,耳蝸神經和前庭神經的影響程度很不一致,值得注意。

  ③顱內壓增高型:此型腫瘤多沿腦池方向伸展生長,對周圍腦組織壓迫輕微,當進一步發展時,梗阻腦脊液循環通路發生腦積水而出現顱內壓增高。

  2、顱中窩表皮樣囊腫:顱中窩表皮樣囊腫位于三叉神經旁,起源于硬腦膜外,沿巖骨嵴侵入顱中窩,位于半月神經節下,首先累及三叉神經,而后可累及Ⅱ,Ⅲ,Ⅳ,Ⅵ,Ⅶ,Ⅷ腦神經,50%跨越巖骨嵴侵入天幕下腦橋小腦角內,形成騎跨于顱中窩,顱后窩的“騎跨型”腫瘤,病人主要表現為三叉神經麻痹癥狀,如面部感覺減退,咀嚼肌無力等,有時亦可出現視力,視野障礙及眼球運動障礙等。

  3、鞍區表皮樣囊腫:占全部表皮樣囊腫的3%左右,主要表現為進行性視力,視野損害,晚期可出現視神經萎縮,內分泌障礙較少見,個別病人可出現性功能障礙,多飲,多尿等,向額葉發展者可出現額葉精神癥狀,向后發展可梗阻第三腦室或室間孔而出現腦積水,鞍上表皮樣囊腫一般不累及眼球外的腦神經,鞍旁表皮樣囊腫向外側發展可引起西氏裂綜合征,病人表現為顳葉癲癇伴偏癱,極少病例發生語言障礙。

  4、腦實質內表皮樣囊腫:大腦半球者約41%病人出現癲癇發作,50%病人有視盤水腫,有時亦可出現進行性輕偏癱,小腦半球者可有共濟失調等小腦受損癥狀。

  5、腦室內表皮樣囊腫:側腦室表皮樣囊腫多位于側腦室三角區和體部,早期病人可沒有明顯的癥狀,隨著囊腫的增大,可出現波動性或陣發性頭痛發作,當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時,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部分病人表現為Brun征及強迫頭位,向腦室外發展者可引起輕偏癱,偏盲及偏身感覺障礙,第三腦室者主要表現為梗阻性腦積水,內分泌癥狀不明顯,第四腦室表皮樣囊腫尚可引起走路不穩。

  6、大腦半球表皮樣囊腫:多位于大腦縱裂,外側裂,半球表面,主要表現為癲癇,偏癱,精神異常及顱內壓增高癥狀,Tytus(1956)報告的143例大腦半球表皮樣囊腫患者,41%有癲癇發作,50%視盤水腫,除此之外,尚可出現語言障礙等。

  7、顱骨板障表皮樣囊腫:常表現為顱骨局部增大的頭皮下腫物,多無神經系統體征,向內發展累及顱內者可出現癲癇或顱內壓增高。

  8、其他部位表皮樣囊腫:小腦蚓部表皮樣囊腫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及軀干性共濟失調,走路不穩,腦干旁表皮樣囊腫表現為腦干損害及顱內壓增高,松果體區表皮樣囊腫晚期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雙眼上視困難,瞳孔對光反射消失,調節反射存在等Parinaud綜合征,頭皮表皮樣囊腫可僅表現為頭皮腫物,質韌。

4.表皮囊腫應該如何預防

  應特別注意對皮膚的護理,要講究衛生,做到勤洗澡,勤更衣,勤剪指甲,對囊腫不可用力擠壓,以免人為刺激引起發炎,囊腫較大者可爭取手術摘除,如有繼發感染,可作局部濕熱敷,及時服用抗菌藥物,待炎癥消除或控制后再作囊腫摘除術,如發現囊腫已經化膿,則應去醫院作切開引流,待創口愈合后方可再作囊腫摘除手術。

5.表皮囊腫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顱骨X線平片:除有顱內壓增高征的表現外,各不同部位者亦有各自改變,腦橋小腦角表皮樣囊腫可出現巖骨尖吸收,內聽道外形正常;顱中窩表皮樣囊腫可發生巖骨尖或巖骨嵴破壞;鞍區者蝶鞍多正常,一側前床突或后床突有骨質改變,亦可有蝶鞍擴大及骨質破壞,累及眶內者可見眶上裂,視神經孔擴大,板障內表皮樣囊腫可見局限性圓形或橢圓形密度減低或骨質破壞,邊緣銳利,有明顯的骨質密度增高,邊緣硬化帶為其特點,內板破壞較外板嚴重,個別病例可見有鈣化斑。

  2、CT表皮囊腫:在CT上的典型影像特征為均勻低密度區,CT值在-2~12Hu之間,低于腦脊液值,形態不規則,多為孤立,有占位效應,強化掃描一般無明顯增強,Nosaka(1979)報告1例右腦橋小腦角原發性上皮癌,并復習文獻13例,強化掃描影像增強,并認為腦橋小腦角為表皮樣囊腫惡性變的常見部位,占57.1%。

  3、MRIMRI檢查:對于診斷及發現顱后窩表皮樣囊腫,尤其是腦干旁表皮樣囊腫優于CT,它能顯示其占位效應,腫瘤范圍,血管移位等,多數病例呈長T1和長T2,在T1加權像上呈低信號,T2加權像上為高信號,瘤質不均勻而致信號強度變化不定是其MRI特征。

6.表皮囊腫病人的飲食宜忌

  1、注意膳食平衡:膳食平衡是維持機體免疫力的基礎,普通食物是機體營養素的最好倆員,對于存在營養不良等臨床情況的患者應進行個體化的營養治療。

  2、食物多樣化、搭配合理化:要保證攝取均衡全面的營養,每日食物多樣化是必需的,即按照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展示的五大類食物的比例進行搭配。

  3、少量大餐、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對于放化療及手術后的病人由于消化功能減弱,增加進餐次數可以達到減輕消化道負擔,同時增加食物攝入量的目的。

  4、不宜忌口:忌口應根據病情病性和不同病人的個體特點來決定,不提倡過多的忌口。一般患者需限制或禁忌的食物有:高溫油炸、煙熏燒烤、辛辣刺激、油膩生硬的食物等。

  5、多選擇具有抗癌功效的食物:蔬果類(如蘆筍、胡蘿卜、菠菜、西紅柿、西蘭花、薯類、獼猴桃、柑橘)、大豆及其制品類、食用菌、堅果、海藻類、薏米仁、牛奶、雞蛋等。

7.西醫治療表皮囊腫的常規方法

  1、手術治療

  本病以手術切除為原則。要爭取全切除,因為囊腫包膜是生長最活躍的部分。對那些與周圍組織粘連較輕的囊腫,尤其是第四腦室的囊腫,可望做到全切除。而對囊腫與血管及其他重要結構粘連較重者,許多作者認為全切除非明智之舉,沒有冒很大風險的必要,可留下一部分囊腫壁。但應清除囊腫內容物并避免溢出,同時保護好周圍腦組織,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以防止和減少術后腦膜炎的發生。這些病人術后一般可長期緩解,有生之年不再引起癥狀。顱骨板障中的囊腫生長緩慢,而且小,對持續生長及有疼痛者應予全切除,這些囊腫偶有惡變可能。表皮樣囊腫術后約有40%因囊腫內容物(膽固醇及脂肪酸)溢出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在腦室內囊腫或囊腫非全切者更為常見。故有主張術中應用含氫化可的松的液體沖洗,術后3周內逐步停用激素,以減輕癥狀。對由腦膜反應引起的腦積水,可進行CT隨訪。

  對于顱后窩表皮樣囊腫,尤其是顱后窩底、第四腦室者,可取中線枕下入路;中腦者可經幕下小腦上入路;鞍區者取翼點入路;中線旁跨越顱中窩和腦橋小腦角的啞鈴型者,取一側乳突后入路。

  2、預后

  表皮囊腫屬良性腫瘤,術后一般恢復良好,如腫瘤能大部切除,一般復發較晚,可延至數年甚至數十年。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的關鍵環節。囊腫的手術死亡率在20世紀前半葉高達70%,近年來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以及更愿意作囊腫次全切除,實際的手術死亡率幾乎不存在。